1.我儿子开口说的第一个词不是"妈妈",而是"π"。那是个寻常的周日午后,
小树刚满两岁零三个月,正在客厅地板上专注地搭着积木。我老公陈明坐在旁边的沙发上,
手里捧着本《数学之美》——他这个送外卖的总有些不切实际的文艺梦,
偶尔会在送餐间隙啃几页艰深的书籍,尽管大部分时候都是看了忘、忘了看。
97932384626433832795..."陈明像往常一样随口念出书中的数字,
我正在厨房洗碗,听到这一串天书般的数字也只是笑着摇头。就在这时,
一个稚嫩却异常清晰的声音响起:派!厨房的碗从我手中滑落,幸好落在了水池里。
我和陈明面面相觑,像两尊被施了定身法的雕像。小树抬起头,
那双圆溜溜的大眼睛里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光芒,他又重复了一遍:派!
陈明手中的书"啪"地一声掉在了地上,他颤抖着掏出手机,打开计算器,
声音发颤:"宝贝,根号二等于多少?"我当时心里在想:老公你是不是疯了?
孩子才两岁啊!正常人家的孩子能说爸爸妈妈就谢天谢地了!小树歪着头,似乎在思考,
然后奶声奶气地回答:1.414。说完,他若无其事地低下头,
用积木拼出了一个完美的等边三角形。那一晚,我和陈明彻夜未眠。第二天一大早,
我们就抱着小树挤进了市中心儿童医院的神经科,排了三个小时的队,
就为了验证一个可能性——我儿子是不是得了什么超忆症之类的疾病?检查结果出来后,
白发苍苍的主任医师推了推厚厚的眼镜,看着我们欲言又止。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脑海中已经闪过无数可怕的病名。"恭喜,"老医生终于开口,嘴角浮现出一抹神秘的微笑,
"你们生了个天才。"但我们并没有立刻相信医生的话。毕竟,
谁会轻易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天才这种事实呢?我们只是普通人,连大学都没好好念完,
怎么可能生出个天才来?接下来的几个月,我们悄悄观察着小树的一举一动。
他两岁半时已经能流利地读绘本,不是那种背出来的,而是真的认识字。三岁生日前,
他开始对数字产生浓厚的兴趣,经常用积木搭出各种几何图形,还会自言自语地数数,
有时能数到几百。我们决定再谨慎一点,没有向任何人提起这件事,
甚至连最亲近的家人都没告诉。毕竟,早产的标签一旦贴上,对孩子的成长可能弊大于利。
2.说实话,在小树展现出惊人天赋前,我们家的生活堪称人间惨剧合集的完美范本。
我高中毕业就没再读书,在社区的早教中心当保洁员,月薪两千出头。陈明大学差点毕业,
因为挂科太多拿了个肄业证,靠送外卖维持生计。我们的婚礼简陋得可怜,
只在社区活动中心摆了五桌,连婚纱都是租来的。最难忘的是陈明他姑,
一个在税务局上班的女人,穿着价值我三个月工资的连衣裙,
当着所有亲友的面高声道:两个学渣结合,孩子将来怕不是要继承你俩的电动车。
那一刻,我强忍着泪水,在心里发誓一定要活出人样来。然而现实像是要刻意和我作对。
小树出生的那年,早教中心因经营不善倒闭,我产假还没休完就失业了。更惨的是,
陈明送外卖时不小心撞上了一辆停在转角处的保时捷,车主是个暴脾气的富二代,
不但要求全额赔偿,还扬言要让陈明永远别想在这个城市找到工作。
我们被迫卖掉了唯一的家当——那辆已经骑了五年的电动车,
搬进了城乡结合部一间十平米的出租屋。最穷的那段日子,我们全家靠社区发的低保粮度日,
连给小树买奶粉的钱都没有,只能厚着脸皮向邻居借。每天晚上哄完小树睡觉,
我都会在黑暗中无声地流泪。尤其是看到小树那双清澈的大眼睛,
我更是愧疚不已——这么可爱的孩子,却要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长大。小树三岁生日那天,
我们决定给他一个特别的庆祝。我特意向现在工作的餐厅请了假,
用攒了两个月的零钱买了个小蛋糕。陈明下班回来,兴冲冲地掏出手机,
说要录个视频记录儿子的成长。就在这时,
3078164062862089986280348253421170679...
他一口气背了足足一百位,而且字正腔圆、一气呵成。陈明的手机差点掉到蛋糕上。
我们面面相觑,不知是该高兴还是该担忧。老婆,这是正常的吗?陈明小声问我。
我哪知道啊!我只是个高中毕业的保洁员,连圆周率后三位是什么都记不住!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把视频发到了小区业主群,配文求问这是正常现象吗?
三岁孩子背圆周率后 100 位。结果不到十分钟,群里就炸开了锅。这是特效吧?
三岁孩子能说这么清楚的话就已经很厉害了,还能背这么多数字?我家孩子五岁了,
圆周率只会背到小数点后五位...正当大家议论纷纷时,一条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
林女士,我是 12 栋的王教授,数学系的。您方便私聊一下吗?关于您儿子的事。
我忐忑不安地加了王教授的微信。他直截了当地问:林女士,冒昧问一句,
您儿子平时有没有表现出其他数学方面的天赋?比如对数字特别敏感,
或者能做一些简单的计算?我想了想,把小树两岁时认识π的事告诉了他,
还有他用积木搭几何图形的事。王教授沉默了一会儿,
然后发来一张图片:能请小树看看这道题吗?就当是游戏。
那是一道小学三年级的奥数题,关于一个小明分糖果的问题。
我本想拒绝——三岁的孩子怎么可能做小学题?但转念一想,就当是个游戏吧,
反正小树现在还醒着。我把题目念给小树听,他安静地听完,
然后用手指在蛋糕盘子上的奶油里画了几下,说:小明有 15 颗糖。
我惊讶地把答案发给王教授,他立刻回复:答对了!能再试一道吗?接下来的半小时里,
王教授陆续发来了五道题,从小学到初中难度不等。小树全都答对了,
有些甚至不需要思考就直接给出答案。最后一题是一道初中几何证明题,我念完后,
小树皱着眉头说:这题目说得不对。我赶紧问:哪里不对了,宝贝?
这个三角形不可能是等边的,因为它的两个角加起来已经超过 60 度了。
我把这话原封不动地转达给王教授,对方沉默了很久,然后发来一条消息:林女士,
您儿子说得对。这道题确实有错误,是我从一本习题集上随手找的,
没想到连我都没发现这个错误。请问...我可以见见您的儿子吗?第二天,
王教授带着他的两个博士生来到了我们的出租屋。看到我们的居住环境,他明显愣了一下,
但很快就恢复了常态。他拿出一叠准备好的题目,和小树进行了近两小时的游戏。
游戏结束后,王教授的眼睛湿润了:林女士,陈先生,你们知道你们拥有什么吗?
这孩子的数学天赋,我从教三十年来从未见过。他不只是记忆力好,
他对数学有着直觉般的理解。王教授征得我们同意后,
把小树背圆周率的视频和他解题的过程剪辑成了一个短片,发到了他的学术社交账号上。
他在视频中特意模糊了小树的脸,只配了一段文字:三岁神童解题实录,
中国数学界的未来之星。这个视频在学术圈内迅速传播开来。
起初只是一些数学教授和研究生在转发评论,但很快就有科普博主注意到了。
他们开始追问这个神童的身份,有人甚至根据视频中的细节推测出了我们所在的城市。
一周后,一家本地教育类自媒体找到了王教授,希望做一期关于数学神童的专题报道。
王教授征询了我们的意见,我和陈明商量再三,决定同意接受采访,
但有一个条件——不透露小树的真实姓名和具体住址。这期节目播出后,
反响远超我们的预期。不仅本地人争相转发,连一些全国性的媒体也开始关注。
小树被邀请去参加了一个省级电视台的才艺展示节目,在节目中,
他不仅背诵了圆周率后 300 位,还现场解答了几道小学奥数题,
甚至纠正了主持人提出的一道错误题目。就这样,
#三岁神童背圆周率#的话题开始在各大平台发酵,最终登上了热搜。
3.热搜带来的连锁反应简直魔幻现实主义。
首先是各大电视台的记者扛着长枪短炮来我们的破旧出租屋采访。
他们踩着凹凸不平的水泥地板,小心翼翼地避开墙角的霉斑,
眼神中充满了难以置信——这么破的地方怎么会走出个天才?
接着是市教育局的领导亲自登门,带着一沓表格和一张科学早教专项补助的批文。
那个西装革履、头发一丝不苟的中年男人坐在我们摇摇晃晃的塑料凳上,
严肃地对我们说:国家不能让天才在困境中被埋没。
最让我震惊的是一位中科院院士的到访。他七十多岁了,头发全白,
坐着轮椅被助手推到我们家门口。老人家颤巍巍地握住小树的小手,
眼中闪烁着泪光:孩子,我等了一辈子,终于等到你这样的苗子了。而此时的小树,
却只是歪着头,用稚嫩的声音问那位院士:爷爷,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过程您能讲给我听吗?
院士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好小子,连这个都知道!与此同时,
我们家族群里也炸开了锅。陈明他姑第一个跳出来阴阳怪气:现在特效视频谁不会做啊?
说不定是找了专业演员配音的。没等我反驳,陈明的二姐就甩出了央视新闻的采访截图。
小树坐在记者面前,正用粉笔在小黑板上推导一个复杂的数学公式,
旁边的主持人惊讶得合不拢嘴。"特效连央视都能骗过?"二姐在群里怼道,"姑姑,
您这是见不得别人家孩子好吧?"姑姑被怼得立刻退了群,听说拉黑了家里所有人的微信。
但真正让我们意识到事情严重性的,是小树三岁半时参加的一次数学竞赛。
那是个面向小学生的市级奥数比赛,本来是不允许幼儿参加的。但组委会听说了小树的事迹,
特意破例让他表演赛性质参加。我们原本只是想让小树体验一下氛围,
没想到他居然认真地做起了试卷。比赛结束后,
评委们面面相觑——小树不仅做对了所有题目,还在草稿纸上写出了三种不同的解法。
更让人震惊的是,他发现了其中一道题目有两个正确答案,而出题老师只考虑到了一个。
这次比赛后,小树彻底在数学圈内出名了。各种培训机构、出版社、教育公司纷纷找上门来,
有的甚至开出了天价合同。最绝的一幕发生在某个深夜。我正准备睡觉,
接到个陌生号码的电话:您好,我是 XX 天才儿童培训机构的负责人,
我们想邀请小树加入我们的特优班,学费全免,另外每月还有 5000 元补助...
我当场就挂了电话。都什么年代了,骗子连三岁孩子都不放过?结果第二天一大早,
门口停了辆黑色劳斯莱斯。一个穿着定制西装、皮鞋锃亮的中年男人从车上下来,
手里拿着装订精美的合同文件。林太太,
我们愿意年薪百万聘请小树当我们机构的形象代言人。孩子不用做任何事,
只需要允许我们使用他的照片和视频素材。我接过那份合同,看到上面一长串的零,
腿一软就坐到了地上——正好压着正在地板上解微积分的小树。"妈妈,
"他皱着小脸从我屁股底下抽出草稿纸,一脸严肃地抗议,"你压到我的黎曼猜想了。
"4.小树四岁那年,我们家一连发生了三件大事,
每一件放在以前都足以让我们激动得一个月睡不着觉。首先,我们搬进了市中心的学区房。
这套一百二十平米的精装修公寓,是开发商白送的。
那个西装革履的总裁亲自来敲门:"林女士,只要允许我们在售楼处摆一张小树的照片,
这套房子就是您的了。您知道的,'天才神童的成长之地',这比什么广告词都有说服力。
"当拿到房产证的那一刻,我突然想起陈明他姑当年说的话——继承你俩的电动车。
现在我们不但有了房子,还有了存款,
而这一切居然是因为那个曾经让我们愁得睡不着觉的小生命。第二件大事是陈明被保送读博。
事情的经过离奇得像电视剧。某天他收到一封署名"张教授"的邮件,
邀请他去参加一个什么"数学天才家长研讨会"。陈明当时还笑着对我说:"老婆,
骗子现在连这种名头都编得出来。"我们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去了,
结果发现会场里坐满了全国各地的数学界大佬。主持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一上台就激动地宣布:今天很荣幸请到了陈明先生,
他是当年全国高中数学奥林匹克二等奖得主,也是小树的父亲!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陈明傻眼了:什么二等奖?我高中数学及格都费劲!会后,主持人拉着陈明进了贵宾室,
拿出一张泛黄的获奖证书:"陈明,这是你的,十五年前你替一个生病的同学参赛,
用化名'陈光明'获得了二等奖。我一直在找你,没想到在小树的视频里认出了你。
"原来陈明高中时确实替一个学霸同学去参加过比赛,因为那个同学突然发烧住院了。
当时他只当是去打酱油,没想到稀里糊涂就得了奖。由于用的是化名,加上学校也没太重视,
这事就这么被遗忘了。一周后,陈明收到了国内顶尖学府的博士录取通知书,
专业是应用数学。校方表示,考虑到他特殊的家庭情况,可以免试入学,
还配备全额奖学金。第三件大事是我在家长群晒了张小树手写的高等数学公式,
被一家出版社看中,追着我签约出了本《天才母亲育儿经》。那本书里我基本上是胡说八道,
什么"胎教要听巴赫"、"两岁前要多吃深海鱼油",全是我临时编的。结果这本书卖疯了,
版税收入比我之前十年工资总和还多。某天对账单出来,
我发现这笔钱够买十辆当年陈明撞的那款保时捷。
我忍不住笑出了声——如果让那个富二代知道,他曾经威胁过的穷送餐小哥,
现在可以一次性全款买下他那辆破车,不知道会作何感想。小树四岁半时,
事情开始向更疯狂的方向发展。一家国际知名的数学期刊发表了一篇论文,
作者署名是"林小树(4.5 岁)与王教授"。
这篇论文解决了一个困扰数学界多年的小问题,虽然不是什么重大突破,
但一个四岁半的孩子能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这本身就是个奇迹。论文发表后,
国际媒体开始关注这个中国神童。BBC、CNN、半岛电视台纷纷派记者来采访,
小树的故事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传遍了全球。有一次,
一位美国记者问小树:你最大的梦想是什么?所有人都屏息以待,
期待着一个关于数学或科学的宏大回答。小树想了想,
认真地说:我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乐园玩过山车。记者愣住了,然后所有人都笑了。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无论小树多么天才,他首先是个孩子,是我们的孩子。
5.但爽文剧本也有卡壳的时候。小树五岁该上小学了,
全市各大重点学校的校长几乎踏破了我家的门槛,有的甚至开出了专属教学团队的条件。
唯独我们家对口的实验小学拒收。那是个星期三的上午,我穿着名牌套装,
开着新买的 SUV,信心满满地去学校报到。谁知道刚到校长室门口,
就被一个中年女人拦住了。"林女士是吧?"她抱着手臂,一脸居高临下,"抱歉,
按照学校规定,我们不接收特殊儿童入学。天才儿童太容易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了。
"我愣住了:"可是教育局都已经...""教育局的红头文件我们收到了,
但具体执行还是要看学校实际情况。"她冷笑一声,"我们是重点实验学校,不是马戏团,
不需要什么天才来哗众取宠。"就在我们争执不下时,校长室的门开了。
一个大腹便便的中年男人陪着一对衣着光鲜的夫妇走出来。那女人眼神一亮,
立刻换上了谄媚的笑容:"王总,您看我们已经按照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