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 年,华夏大地被战争的阴霾无情吞噬,哀鸿遍野,满目疮痍。在四川成都那宁静一隅的书香门第,一声清脆啼哭划破凝重的空气,琼瑶,这个日后在华语文坛与影视界熠熠生辉的传奇女子,带着未知与期许,降临人间,父母为她取名陈喆。彼时,谁也未曾料到,这个襁褓中的小婴儿,会历经千帆,用手中笔墨勾勒无数人的爱恨情仇,成为几代人心中难以磨灭的文化符号。
尚在襁褓的琼心,还未来得及将家乡的山水景致印入眼眸,便被迫跟随家人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逃亡之旅。日军的轰炸机似狰狞恶鬼,咆哮着划破天际,尖锐警报声此起彼伏,催促人们慌乱奔逃。年幼的她,被母亲紧紧搂在怀中,在拥挤人群里随波逐流,一路向着湖南老家辗转迁徙。路途颠簸,饿了便就着干粮匆匆果腹,困了只能在摇晃马车上或简陋客栈里,伴着嘈杂声、惶恐感勉强入睡。
幼年的琼心,对战争的残酷懵懂无知,印象最深的,是母亲在飘摇烛光下诵读唐诗宋词的温婉模样。空袭警报时不时划破夜空,人们惊慌失措地躲进防空洞,狭小逼仄、昏暗潮湿的空间里,年幼的她依偎在母亲怀中,瑟瑟发抖。母亲轻声吟诵的诗词,似有魔力,驱散恐惧阴霾,化作温暖臂弯外的另一重庇护。那些优美词句,宛如灵动音符,悠悠钻进她稚嫩心房,于防空洞、破旧客栈中,悄然种下文学种子。
抵达台湾后,日子依旧清苦。家中书籍成了琼心最珍视的宝贝,她时常捧着泛黄书页,沉醉于故事里的才子佳人、侠义恩仇。上学后,琼心像个误闯理科迷宫的文艺精灵,数理化成绩一塌糊涂,可只要翻开文学书籍,双眼瞬间放光。国文课堂于她是乐园,老师讲的诗词典故,她都如饥似渴吸收,脑海里勾勒出书中世界,仿若置身其间。
彼时,情窦初开的她,无可救药地暗恋上了国文老师。这份情愫隐秘纯粹,藏在作业本里愈发工整的字迹间,躲在课堂上佯装不经意、实则满含倾慕的偷瞄目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