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1950

铸剑1950

作者: 酒乃鱼

穿越重生连载

小说《铸剑1950》是知名作者“酒乃鱼”的作品之内容围绕主角陆远彭德怀展全文精彩片段:军工工程师林燃意外穿越至1950年的沈阳兵工成为技术科新晋技术时值朝鲜战争爆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军工生产举步维面对苏联技术封锁、敌特破坏与工业困林燃凭借跨越时代的军工知带领技术团队从覆铜钢子弹起在59式坦克轰鸣中突于罗布泊核爆火光里铸这是一部关于大国重器从零诞生的史更是知识分子的家国抉择——当穿越者点燃科技火他们不仅要与钢铁博更要直面人性的淬火与冷

2025-04-28 10:12:12
2035年,大洋彼岸的实验室老式打字机的按键在稿纸上敲出歪斜的字母,陆远的钢笔尖在“自动步枪导气原理改良方案”图纸上停顿。

窗外的波士顿暴雨敲打着实验室窗玻璃,他的卡其色风衣搭在椅背上,口袋里露出半张泛着机油味的美军M1步枪分解图。

“约翰,该下班了。”

导师克拉夫特教授敲了敲办公室门,镜片后的眼睛扫过桌上的“7.62mm中间威力弹”弹道计算稿,“你坚持的短枪管设计,军方认为会影响精度。”

陆远揉了揉发酸的手腕,指尖还留着调试机床时的油污。

作为加州理工毕业的兵器工程博士,他刚完成对苏军AVS-36步枪的改良研究,此刻满脑子都是如何让志愿军在山地战中拥有更轻便的自动武器。

突然,走廊传来嘈杂的脚步声。

物理系的约翰逊抱着冒烟的电容器冲进实验室:“快!

锅炉房的蒸汽管道爆了,整个西楼断电!”

陆远刚站起身,就听见楼下传来玻璃爆裂声,接着是此起彼伏的警报。

他抓起风衣冲出门,浓烟中看见后勤人员正用消防水龙浇灭配电房的火焰。

就在这时,三楼的化学实验室传来巨响,火舌夹着碎玻璃喷涌而出,热浪将他掀翻在楼梯拐角, consciousness 逐渐模糊前,他看见自己绘制的步枪图纸在火光照耀下,枪托处的“八一”军徽仿佛活了过来。

剧烈的咳嗽撕裂胸腔,陆远在稻草堆上翻滚着醒来。

头顶是漏雨的苇席棚顶,身下的帆布挎包绣着“保家卫国”,包里装着烧得残缺的笔记本,隐约可见“枪管镀铬工艺”“折叠枪托设计”等字样。

“醒了?”

端着搪瓷缸的志愿军战士缩回正要推开他的手,枪管上的防滑纹磨得发亮,“敌机炸了安东火车站,你穿西装在街上晃,差点被当特务毙了。”

陆远这才发现自己穿着皱巴巴的衬衫,领口还沾着波士顿实验室的木屑。

他盯着战士的步枪——老旧的“三八大盖”,枪栓处缠着防冻的破布,突然想起在国内兵工厂见过的场景:工人们用缴获的日军机床改装步枪,却因材料短缺屡屡失败。

“同志,”他抓住战士的手腕,触到对方掌心的老茧,“我在麻省理工学过兵器工程,能改良咱们的步枪。”

战士的瞳孔骤缩,陆远趁机摸出笔记本,残缺的图纸上,AK-47的导气式原理与M1卡宾枪的轻便结构清晰可见。

远处传来防空警报,三架P-51战斗机的轰鸣撕裂云层。

战士拽着陆远钻进防空洞,洞口外的探照灯扫过江面,陆远看见江对岸朝鲜境内的火光,突然想起历史课本上的日期:1950年10月20日,志愿军首批部队正跨过鸭绿江。

煤油灯在风箱声中摇曳,志愿军40军师部的土墙上,红蓝铅笔标注的“联合国军”推进箭头几乎抵达鸭绿江边。

陆远盯着地图上的“温井”,指甲深深掐进掌心——麦克阿瑟的仁川登陆比预计更早,志愿军急需能近战压制美军的自动武器。

“你说这枪能把射速提到每分钟60发?”

张师长敲了敲陆远放在桌上的钢笔,笔尖还沾着机油,“比‘波波莎’轻便,还能在零下三十度不卡壳?”

陆远展开从国内带来的图纸——结合苏联AVS-36导气原理与美国M1卡宾枪的短行程活塞设计,枪托采用东北桦木与缴获的美军钢盔内衬复合结构:“用枪管偏移式闭锁,减少零件磨损;弹匣参照M1卡宾枪,改成30发弧形弹匣,装咱们自己的7.62mm减装药弹。”

参谋长突然举着缴获的M1步枪闯进来:“美军最新的M1A1卡宾枪,射速更快,咱们的‘水连珠’根本够不着!”

陆远接过枪,发现枪托连接处有应力裂痕,突然想起在波士顿改良过的缓冲装置:“加个钢质衬垫,用弹簧钢做复进簧,能减少后坐力对枪托的冲击。”

张师长突然抓住他的手腕,盯着他后颈的烫伤疤痕:“听说你在橡树岭参与过美军兵器研究?”

陆远点头,伤疤是三年前调试枪管热处理炉时留下的,此刻却成了最好的信任凭证:“给我三天时间,鸭绿江边的造纸厂有锅炉和机床,能做出样枪。

生锈的齿轮在润滑油中发出闷响,二十个机械学徒围在翻砂炉旁,用美军罐头盒融化从汽车底盘拆下的弹簧钢。

陆远握着锉刀修整枪管内膛,突然想起在底特律汽车厂见过的冷锻工艺:“枪管要分三段锻造,导气箍处加散热槽,用缴获的日军轴承钢做闭锁件。”

“陆工,枪托的桦木不够硬!”

学徒小李举着烤焦的木板,边缘己出现裂纹。

陆远摸出从美军遗弃吉普上拆下的钢板,用剪刀裁成薄片:“夹两层钢片,表面裹上志愿军棉袄的棉花,既防冻又防滑。”

防空警报突然响起,探照灯的白光扫过屋顶。

陆远被学徒按在机床下,听着弹片击穿屋顶的声响,突然想起图纸上的刺刀设计——可拆卸三棱刺刀,刀鞘兼作枪托加强件。

他扒开稻草,取出藏在下面的样枪零件,发现枪管镀铬用的铬矿石只剩小半袋。

“用厨房里的白醋!”

他扯下领带,蘸着机油在墙壁画流水线草图,“镀铬液不够,就用化学氧化法,枪管表面烤蓝处理,一样能防锈。”

话音未落,一枚燃烧弹砸在厂房东侧,松木屋顶瞬间燃起大火。

潮湿的稻田里,十把黑黢黢的步枪摆在木桌上,枪管烤蓝后的深蓝色在夕阳下泛着微光。

张师长握着样枪,惊讶于比“三八大盖”轻两斤的重量,枪托处的“八一”军徽是陆远用钢印亲手砸上去的。

“保险在这儿,单发连发切换。”

陆远拉动枪栓,空仓挂机的咔嗒声让战士们眼睛发亮,“弹匣三十发,比‘波波莎’少,但换弹更快。

王班长,试试连发!”

满脸胡茬的老兵扣动扳机,五发短点射全部命中三十米外的汽油桶,枪口跳动幅度比“波波莎”小一半。

战士们爆发出压抑的欢呼,有人凑过去闻枪管散发出的硝烟味,像在闻久别重逢的家乡味道。

参谋长突然指着远处的运兵卡车:“美军先头部队到温井了,他们的M1加兰德射速虽慢,但精度高,咱们的战士近战吃大亏!”

陆远摸出从美军尸体上拆下的瞄准镜,用自行车辐条固定在样枪上:“加装简易瞄准镜,近战用缺口照门,中距离用这个,能把精度提到100米内打胸环靶。”

张师长突然望向江面,那里停着苏军援助的ZIS-5卡车,车斗里用油布盖着的,正是陆远从沈阳兵工厂调来的冲床部件:“老陆,你说这枪要是量产,能赶上第一次战役吗?”

陆远看着战士们眼中的期待,想起在波士顿实验室熬夜画图的日子:“能,只要咱们的工人能在敌机轰炸下保住生产线。”

电报机的滴答声与暴雨撞击屋顶的声响交织,陆远盯着译电员递来的纸条,手背上的旧伤疤隐隐作痛——那是在橡树岭被枪管碎片划伤的。

战报显示,韩军第6师7团己越过楚山,比历史记录提前西天逼近鸭绿江。

“必须在温井设伏,”他抓起铅笔在地图上圈出两水洞,“韩军先头部队是加强步兵营,有12门迫击炮,但他们的M1卡宾枪在山地战中射速优势发挥不出来,咱们的新枪正好克制。”

窗外传来卡车引擎声,三辆满载钢材的卡车在卫兵护送下驶入厂区。

司机跳下车,往陆远手里塞了个油纸包,里面是两块硬得硌牙的高粱饼:“沈阳兵工厂说,你要的冲床凸轮模具,他们拆了三台旧机床才凑齐。”

电报机再次响起,这次是彭德怀从朝鲜前线发来的急电:“速调三百支自动步枪至云山,配足弹药。”

陆远望着在暴雨中调试机床的工人,突然想起出国前父亲的话:“学好本事,给咱中国人造能打仗的好枪。”

他摸了摸口袋里的麻省理工校徽,金属表面还留着波士顿的雨水,此刻却在鸭绿江边的破厂房里,与一群连名字都不知道的战士,共同锻造着改变历史的枪栓。

当第一缕晨光穿透雨幕时,流水线上的第二十把样枪正在进行最后校验,陆远知道,几个小时后,这些带着机油与硝烟味的钢铁武器,将在温井的山谷里,打响中国军队与现代化美军正面对抗的第一枪。

陆远独自坐在造纸厂的废墟上,看着昨夜被敌机炸毁的锅炉。

火星在雨中明灭,像极了波士顿实验室的电焊光。

他摸出残缺的笔记本,上面画满了接下来的改良计划:枪管镀铬工艺优化、弹匣冲压模具改良、刺刀与枪托的一体化设计。

“陆工,”警卫员小张递来一件志愿军棉袄,“师长说你穿西装太冷。”

陆远接过衣服,突然发现口袋里有张泛黄的照片——是他在国内兵工厂与工人们的合影,背景里是老旧的机床和堆满的炮弹壳。

远处传来部队开拔的脚步声,战士们背着新领到的步枪,枪托上的“八一”军徽在黎明前的微光中格外清晰。

陆远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稻草,感觉肩膀上的担子从未如此沉重——他不再是波士顿实验室里的留学生,而是一个即将用自己的所学,为祖国的战士们打造钢铁脊梁的兵器工程师。

当第一颗照明弹升起时,他摸了摸后颈的伤疤,突然明白:有些路,注定要在硝烟中跋涉;有些事,注定要在火光中成就。

而他手中的图纸、改良的机床、还有战士们紧握的步枪,就是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在1950年的深秋,最坚实的铠甲与最锋利的长剑。

相关推荐
  • 为了制造话题制造热度
  • 以反派为主角的小说
  • 为了拯救世界我被迫成了大反派
  • 为了拯救世界的我成了大反派在线阅读
  • 为了作死我成为反派
  • 为了拯救世界我成了大反派
  • 主角为我反目成仇
  • 环游世界记录册
  • 未逢人间满长安小说完整版
  • 穿越异世界当城主大人
  • 易次元直接下载
  • 全民废土求生